【推进长三角一体化建设】长三角协同创新“加速跑”-世界快看

来源:安徽新闻网-安徽日报 发布时间:2023-06-02 10:03:32

日前,安徽、江苏、浙江和上海三省一市共同发布了《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2022》。指数报告显示,2021年长三角区域协同创新指数较2011年增长了近1.5倍,年均增速达到9.47%,科技创新一体化能力显著提升。

2022年,安徽从沪苏浙吸纳技术合同4175项、成交额约699亿元,分别同比增长105%和134%,并分别占省外吸纳技术的50%、46%,全省区域创新能力升至全国第7位。

一体化攻关核心技术


(相关资料图)

膨胀土富含伊利石、蒙脱石等亲水性黏土矿物,具有吸水膨胀、失水收缩的胀缩特性,致使膨胀土边坡易开裂,雨水入渗,滑坡灾害频发,屡治不止,被称为“工程中的癌症”。为攻克这一难题,合肥工业大学与同济大学、南京大学、安徽省淠史杭灌区管理总局等密切协作,开发了集坡面韧性生态防护结构坡面控水、排水型格构浅层稳定与微型锚桩深层加固为一体的膨胀土边坡“表—浅—深”一体化生态防护新型技术体系,可根据膨胀土边坡特点灵活组合,适应性强。项目成果在安徽淠史杭灌区膨胀土滑坡灾害防治工程、合六叶高速公路膨胀土边坡治理工程等示范应用,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显著。

近年来,安徽省聚焦国家战略需求,联合长三角创新资源围绕集成电路、人工智能领域,坚持企业主体、政府主导实施有组织科研,安排2500万元,以“揭榜挂帅”方式立项实施基于三维空间大数据的环境AI决策系统研发等一批国家级联合攻关项目,立项数量位居长三角之首。2020年起设立省级长三角攻关专项,聚焦十大新兴产业“进口替代”等,共立项实施三批63个项目,支持资金3632万元,带动企业研发投入1.76亿元,形成197项新产品、新工艺、新装置,新增销售收入10.1亿元,新增利税4800万元。攻克尺寸单晶硅棒制备高温超导磁体、无人机视觉目标检测与识别等一批关键技术,差动电涡流位移传感器替代进口,低残留物助焊剂填补国内高端微电子封装市场空白等。举办5届长三角创新挑战赛,发布1000余项需求、对接成功300余项、转化100余项成果。

一体化共建创新平台

陶铝新材料是在铝合金熔体中原位生成纳米陶瓷颗粒而产生的一种新型铝基复合材料,具有高刚度、高强度、抗疲劳、低膨胀、高阻尼、耐高温等优越的综合性能,同时保持了铝合金易成形、易加工的特性。为集聚创新资源解决产业关键共性技术,我省支持淮北陶铝新材料研究院与上海交大共建“陶铝新材料”省技术创新中心。截至目前,中心已解决多项涉及国家安全、重大利益和产业关键问题,将陶铝新材料广泛应用于武器装备、航空航天、轨道交通、汽车轻量化、内燃机等领域。

近年来,我省加快构建长三角国家实验室体系,合肥国家实验室在上海设立基地,科大讯飞、长鑫存储分别与浦江、张江国家实验室开展科研合作。按照“中心+专业研发机构”模式,支持安徽海螺集团、合肥智慧农业谷分别与华东理工、中科院上海微系统所共建“绿色建材与高端制造”“农业传感器与智能感知”省技术创新中心,集聚一批长三角研发机构加入。芜湖、宣城等市先后在上海建设“科创飞地”,合芜蚌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与上海闵行、江苏苏南、浙江宁波等示范区共同发起成立长三角国家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示范区联盟,形成“研发在沪苏浙、成果转化在安徽”模式。

一体化共享科技资源

界首市吉祥三宝高科纺织有限公司,曾是一家年产值不足千万元的传统小企业,如今却一跃成为年营收超过两亿元的科技“小巨人”。“我们与东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安徽农业大学等高等院校建立了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引进包括院士、博导、高工在内的50多名高层次人才团队。”公司负责人告诉记者,借助长三角一体化发展的东风,院士工作站、国家级博士后工作站先后落户企业,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创新动力,让企业在功能性新材料领域开辟出一片“蓝海”,成为下游服装制造企业争相合作的“香饽饽”。

“共享科技资源已成为加快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促进科技创新的重要抓手。”省科技厅有关负责人介绍,近年来,我省吸纳沪苏浙1.5万名专家进入省科技专家库、占省外专家24.7%。招引108个高层次科技人才团队来皖创新创业,培育1家企业上市过会,79家企业成为高新技术企业,累计实现产值112.24亿元,税收5.23亿元。

共同建设长三角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集聚沪苏浙20个重大科研基础设施、34760台(套)科学仪器、2564家科技服务机构。据统计,仅2022年就有48家上海优质服务机构为我省428家企业用户提供了1.2万次服务,服务金额2545万元。马鞍山市率先开展创新券通用通兑试点,创新券抵扣额度467.2万元,精准、高效、快速实现沪苏浙服务资源为我所用。

2022年,我省从沪苏浙吸纳技术合同4175项,促进联合PD-L1抗体的双特异性抗肿瘤抗体研发、AEC2.0系列航空发动机智能控制等一批国际领先技术引入安徽。(本报记者 汪永安

相关新闻
关键词:
x
x

Copyright   2015-2022 人人汽车网版权所有  备案号:粤ICP备18023326号-36   联系邮箱:8557298@qq.com